3月28日晚間,小米汽車首款車型SU7正式發布,幾乎霸占了整個熱搜榜單。27分鐘時間“大定”突破50000臺,成績喜人。而就在這繁榮景象的背后,退訂維權、爆胎、失控等有關于該車型的問題紛紛浮出水面。這部來自科技公司的第一款產品及客戶服務究竟如何,值得我們靜下來后細細品味。
(小米汽車SU7)
“F”碼饑餓營銷引爭議 定金無法退款遭維權
發布會結束后,小米就被曝出“內部統一通過短信向參與了意向登記的員工發放了F碼,即產品優先購買碼”,持碼用戶無需預約排隊就可直接購買熱門商品。對于熟悉小米的米粉或是車友,都了解F碼是一種“饑餓營銷”策略。據媒體報道,小米汽車F碼的發放數量為1000個。在24小時有效期內,有優先定購1臺SU7創始版,不受售罄情況影響。在二手平臺上有不少人在轉賣小米汽車的F碼,價格區間從數百元至上萬元不等。黃牛加價向來是廣大消費者深惡痛絕的行為,筆者認為小米汽車因為饑餓營銷會導致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產生負面印象,也有可能會讓黃牛有機可乘,抬高小米汽車的價格。截止到目前,平臺上依舊有小米汽車新車訂單加價轉手,價格從幾百到上萬元不等。
(截圖自某二手交易平臺)
除此之外,有大批消費者在維權平臺上投訴,小米汽車5000元定金無法退款,“7天無理由退訂”成虛假宣傳。對此,小米方面回應稱:定金7日內支持無理由退款,超過7日后,車輛配置會自動鎖定,消費者也可以提前主動鎖定配置的。一旦訂單鎖定,車輛將進入生產階段,配置無法再修改,定金不退。此外創始版現車配置已經鎖定,消費者在支付 2 萬元定金后,即鎖單。
(圖片來源于網絡)
眾所周知,正常的購車流程是選配完心儀車輛后生成配置單及合同進行手動簽訂,而小米汽車配置鎖定僅需要按鍵確認,導致眾多消費者誤觸鎖單,造成定金無法退還。
試駕車事故爆胎 空氣懸掛現故障
3月29日,一臺小米汽車發生事故爆胎的新聞爆出。事故發生在廈門,據稱是以消費者在試駕小米汽車時,不慎碰到了馬路牙子,右側前后輪胎全部爆胎,后懸掛塌陷疑似空氣懸掛出現問題?,F場工作人員稱:因為新車試駕人數眾多,接待量大路況復雜,具體還需反饋給總部再做公告。筆者認為,試駕人數過多與車輛本身質量及安全性能沒有必然的聯系,消費者買臺車基本都是3-5年以上的駕駛周期;涉事路段也可見為正常城市鋪裝路面,并非所謂的復雜路況,這種回復理由太過牽強??諝鈶覓煸趲啄昵俺E鋫溆诤廊A品牌轎車及越野車上,價格高昂,近些年國內空氣懸掛配套企業興起,產品的質量及耐久度方面也有待時間的驗證。
(網曝事故現場圖片)
無獨有偶,3月30日湖北武漢一部小米“海灣藍”色的SU7在一高架橋下路口右轉后,車輛突然漂移失控,在路上走了個S形后撞上路沿,萬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有些網友因此對小米汽車的安全性產生了懷疑:車身穩定系統為什么沒介入?這么大的動力是不是主動安全應該做的更完善一些?筆者了解到,小米汽車SU7的自定義駕駛模式可調節的各項參數很多,例如ESC車身穩定控制系統、TC牽引力控制系統等。這些系統在傳統汽車上基本上都是不能關閉或者部分關閉的,小米汽車此舉雖然能給車主帶來更大的選擇性,但安全方面的確也是是不容忽視的,其他車企不能關閉一定是有它的理由在,小米汽車的各項系統的匹配成熟度還需要繼續觀察。
噱頭營銷為主 產品拼湊組裝
要說小米汽車SU7這一波的熱銷的根源,與其創始人雷軍的“包裝功力”是分不開的。蘋果都放棄造車了,比亞迪用了20多年才有了現在的一點成績,小米汽車只花了3年就造出了這么一臺汽車。從小米汽車大力宣傳的“小米生態”來看,除了小米同品牌手機上車可以映射到車機,以及車機內置“米家”系統,可以通過語音喚醒家中小米同品牌產品之外,也并沒有看到什么更多的亮點。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筆者家中沒有這套小米生態系統的話,如果想要使用,還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去進行配套;甚至車輛自身也開始賣起了周邊配件,例如:屏幕下方的拓展實體按鍵,手套箱下方內置的香薰系統、車內手機支架等等都需要另付費購買。小米可謂是開創了一個“自營汽車周邊配件”的先河。
(小米汽車鑰匙造型)
電芯來自寧德時代和弗迪、電機來自聯合電子和匯川聯合動力、激光雷達來自禾賽科技……一系列的供應商拼湊成這樣一臺小米SU7,到了雷總口中,就成了科技和創新。外觀造型也要模仿保時捷的車型,就連鑰匙造型也與保時捷品牌雷同,被網友戲稱為“保時米”。有平臺自媒體提到:通過前期去看這臺車的底盤架構和做工用料,判斷他的平臺是來自于極氪同平臺的架構。復制了小米手機早期的做法,對于小米汽車來說也算是“不忘本”。車內功能及用料堆得很多,但在如此成本下是否好用也值得商榷,小米汽車座椅兩側的電動側翼就遭到了不少頭部車評人的批評,稱其與其他車型比支撐速度過慢,且電機噪音偏大。
(某頭部車評人評價小米汽車)
總結:
說回中國汽車近幾年的發展,除了頭部的幾個老牌車企和新勢力企業還算盈利,落在后面的新能源車企許多也不太樂觀。就拿今年年初停工停產六個月的高合汽車來說,其尚且在外觀及設計方面也沒有“照搬”的那么明顯,陷入困境后高管也在積極自救。小米汽車的路未來該如何走,是否第一波熱度過后一蹶不振?大批量交付之后是否會出現更多的問題?筆者也將持續關注。另外,也希望“中國汽車”能夠出現更多原創度更高的設計作品,畢竟“保時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也不需要“保時米”來延續。